浅谈BLE中的cortexm编译链接

针对笔者用过的几款BLE芯片,谈谈对cortexm编译链接的理解。

前言

有不正确的地方,欢迎各位大佬斧正。

目录

1. 适用范围

  1. 希望了解object、axf、bin文件在整个生成代码过程中的地位;
  2. 希望了解芯片的链接脚本作用;
  3. 谈谈对VMA和LMA的理解;
  4. 针对gcc的ld文件和keil的sct文件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。

2. 简介

网上有不少关于分散加载文件(sct)以及链接脚本文件(ld)的介绍,其中也会涉及到许多编译原理的概念,但大部分针对PC,感觉都有点支离破碎,无法跟自己手上芯片平台对上,这里简单谈一下当前对这部分的理解,方便以后复习。

2.1. 文件的来龙去脉

.c    ->    .s    ->    .o    ->    .axf    ->    .bin

由.c编译成.s,再由.s汇编成.o,然后由linker将各个.o链接成.axf(可执行文件),最后由objcopy/fromelf抽取.axf中的各种(output section),生成.bin。

2.2. o和.axf的关系


使用linux虚拟机简单写一个c文件,然后用gcc生成对应的.o和.axf文件。


objdump可以查看elf格式文件的section的反汇编,这里我们比较.o和.axf的main部分,从而了解链接器将.o文件变成.axf过程中进行了什么加工。

在链接之前,.o的.text section中的main部分是0x00000000,这是因为在未进行空间地址分配之前,.o的.text section起始地址就是0x00000000,这时候的地址只是一个保留值,链接时候会用一个有意义的虚拟内存地址(VMA)覆盖。

为生成.axf文件,除了test.o,linker还会将一些库文件也加进来。Linker负责给这些代码分配空间和地址,图上的最后结果是main部分被分配到0x00400526(VMA),printf也有了虚拟内存地址。对于程序来说,他会到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(VMA)取指令,然后执行。

链接过程我们关心主要的是:地址和空间分配(Address and Storage)和重定位(Relocation)。

3. 地址视图

gcc ld中的LMA类比armlink中的load address

gcc ld中的VMA类比armlink中的excution address

后面一般使用LMA和VMA说明相关内容。

3.1. 大型操作系统平台(CPU从RAM取指令跑代码)

对于类似Linux这种大型操作系统来说:
1. 可以将编译链接后生成的.axf(可执行文件)文件保存在系统中的磁盘中;
2. 当用户需要运行.axf里面程序的时候,是不需要生成.bin文件的,直接根据磁盘中.axf的文件头将程序通过loader加载到LMA中(RAM),如果是普通PC电脑LMA=VMA,也就是说,程序被加载到RAM什么地方,也就在什么地方运行,这时候把.axf里面的ENTRY地址(VMA)传递给PC寄存器,就可以直接运行程序了。

3.2. Nordic(CPU从Flash取指令跑代码)

与上一个例子不一样,这里的CPU从flash取指令并执行(XIP),而不会先拷贝到RAM才运行,一般CortexM应用是不会用到loader的,那这种情况怎么跑程序呢?以上图为例:
1.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.axf文件中的RW section和ZI section扣出来烧写进RAM中对应的VMA,将RO section烧写进FLASH中对应的VMA。但是这样做只要掉电,RAM里面的数据就丢失了,需要再次下载,单单这一个原因就否决这种做法了。
2. 将.axf文件中的RO section烧写进FLASH中对应的VMA,然后将RW section和ZI section也烧进FLASH,让程序在刚开始运行的时候,在启动文件中将RW section和ZI section搬到RAM中对应的VMA,然后正式开始执行,这种做法便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。(一般ZI section不会烧写进flash,会在启动文件中直接赋0)

有人会问,LMA去哪里了?LMA一开始是应用在大型OS上,用于加载程序的,但是CortexM并不会加载程序(没跑linux系统),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LMA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作用。针对第2种方式,大家都希望最终烧进FLASH的是代码紧凑,占空间尽量小的.bin文件,那么这个.bin文件又是怎么得到的?一般情况下,.bin文件是objcopy工具从.axf文件中将一部分内容扣出来组成的,objcopy的指令选项可以指定需要扣的section,如下图所示。

那么这些section在.bin中是如何分布是谁决定的呢?

没错,就是LMA!objcopy从最开始section的LMA开始,一直复制到到最尾section的LMA,中间没有代码的地方补0,最后生成.bin文件,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情况,可以将.bin文件看成是LMA空间。

整个过程的顺序是:
1. 用工具链生成.axf文件;
2. 然后用其他外部工具(例如objcopy)将.axf的RO section,RW section根据各自的LMA扣出来,组成一个.bin文件;
3. 然后通过烧录工具,直接将.bin烧写到芯片的flash那里去。(一般是FLASH的起始地址)

假设向量表映射到flash的地址0x00000,在烧写完.bin之后,芯片上电,CortexM内核决定了PC寄存器的值会从0x00004去取(也就是RO section的第二字),并开始执行程序,在程序开始执行之后不久,启动文件中的程序(若是keil则是__main函数)又会将LMA中的RW section移到VMA中,因为RO section的LMA等于VMA,所以不需要搬。有一个概念很重要:“LMA”中RO、RW的所在地址都是临时的,他们所在的真正位置(即链接时候设置的地址值)都必须在程序初始化时由相应程序,将他们移动到相应的虚拟地址(如果LMA!=VMA)。

3.3. Chipsea/Nxp(CPU开始从ROM取指令,后面从RAM取指令跑代码)

某些特别的CortexM应用跑代码是在RAM上跑的(也即从RAM上获取指令执行),当这样使用的时候一般芯片内部会有一个固化bootloader(存放在芯片ROM中的一段代码)来充当类似loader的角色。

整个过程的顺序是:

  1. 用工具链生成.axf文件;
  2. 然后用其他外部工具(例如objcopy)将.axf的RO section,RW section根据各自的LMA扣出来,组成一个.bin文件;
  3. 然后通过烧录工具,直接将.bin烧写到“bootloader指定的flash地址”。

假设向量表映射到ROM的某个位置P,在烧写完.bin之后,芯片上电,CortexM决定了PC寄存器的值会从ROM中的P+0x0004取,这个PC值会导致跳到固化的bootloader中运行,然后在bootloader中会把“bootloader指定的flash地址”中的.bin文件搬运到“LMA中,即上图Load View中的0x00000”,然后将PC寄存器的值指向第二个字,也就是RO section的第二字(0x00004),并开始执行程序,在程序开始执行之后不久,启动文件中的程序(若是keil则是__main函数)又会将LMA中的RW移到VMA中,因为RO section的LMA等于VMA,所以不需要搬。

3.4. On Semi/BlueX(CPU开始从ROM取指令,后面从RAM取指令跑代码,也能从FLASH取指令跑代码)

某些特别的CortexM应用跑代码是在RAM上跑的(也即从RAM上获取指令执行),当这样使用的时候一般芯片内部会有一个固化bootloader(存放在芯片ROM中的一段代码)来充当类似loader的角色。可以看见这里是直接从FLASH中的代码拷贝到RAM中运行的,大小相等,但是实际FLASH的大小一般比RAM大很多,而RAM的价格又很贵,所以需要一种方法实现“少容量的RAM+大容量的FLASH”的组合,这里就引入了一个叫Cache的东西。

整个过程的顺序是:

  1. 用工具链生成.axf文件;
  2. 然后用其他外部工具(例如objcopy)将.axf的RO section,RW section根据各自的LMA扣出来,组成一个.bin文件,将剩余section中的一部分扣出来,组成另一个.bin文件;
  3. 然后通过烧录工具,直接将一部分.bin烧写到“bootloader指定的flash地址”;
  4. 烧录工具将另外一部分.bin烧写到“Cache Controller指定的flash地址”。

假设向量表映射到ROM的某个位置P,在烧写完.bin之后,芯片上电,CortexM决定了PC寄存器的值会从ROM中的P+0x0004取,这个PC值会导致跳到固化的bootloader中运行,然后在bootloader中会把“bootloader指定的flash地址”中的.bin文件搬运到“LMA中,即上图Load View中的0x00000”,然后将PC寄存器的值指向第二个字,也就是RO section的第二字(0x00004),并开始执行程序,在程序开始执行之后不久,启动文件中的程序(若是keil则是__main函数)又会将LMA中的RW移到VMA中,因为RO section的LMA等于VMA,所以不需要搬。当在执行RO section代码时,有某条语句(Code1)需要访问B地址的代码,这时候总线便访问B地址的代码,这个会被映射到Cache Controller识别,Cache Controller从C地址将B地址的代码读出来,存放到自己的Cache RAM中,同时告诉Code1。下一次有其他代码(Code2)希望访问B地址的代码时候,就直接Cache RAM中的代码直接返回,而如果Code2访问Cache RAM中不存在的B地址区域其他代码,Cache Controller则会重新到C地址去寻找对应代码。通过这个机制,动态的修改Cache RAM的内容,实现“少容量的RAM+大容量的FLASH”组合。

4. 脚本文件

4.1. ld(gcc的ld用)

  • location counter与VMA有直接关系,与LMA无直接关系,具体看VMA和LMA在ld.pdf中的定义。ld脚本文件中location counter的增加和减少,要考虑VMA的变化而不是LMA的变化。
  • 决定LMA的主要因素有三个:AT、指定VMA、memory region,当这三个因素都不存在的时候,LMA=VMA。(优先级好像是:AT > 指定VMA > memory region,不确定是不是会有优先级关系)

4.2. sct(keil的armlink用)

  • Region是armlink的术语,gcc没有这样的说法。
  • Load region的root region(第一个excution region)是不会被搬运的,也就是说这部分等价于LMA=VMA(LMA和VMA在gcc中用于section,这里用于region只是类比一下)。
  • Armlink会给每个region(load region+ execution region)做一些标号,用$$表示。

当使用.sct文件控制链接过程时:

The linker generates Image$$region_name symbols for every execution region present in the image(执行视图的地址)

The linker generates Load$$ region_name symbols for every execution region present in the image(加载视图的地址)

The linker generates Load$$LR$$load_region_name symbols for every load region present in the image(这部分加载视图和执行视图的地址是一样的)

不使用.sct文件控制链接过程时:

ER_RO, for the read-only execution region.(默认region名字)

ER_RW, for the read-write execution region. (默认region名字)

ER_ZI, for the zero-initialized execution region. (默认region名字)

Image$$RO$$Base(与section相关的标号,注意section和region区别)

Image$$RW$$Base(与section相关的标号,注意section和region区别)

Image$$ZI$$Base(与section相关的标号,注意section和region区别)

  • 基于C库实现STACK和HEAP分配,参考《DUI0377G_02_mdk_armlink_user_guide》第7.1.4章节
  • __at指令好像是指到VMA而不是LMA,跟gcc相反
  • 用fromelf文件将elf文件转化成.bin,参考《DUI0459F_02_mdk_fromelf_user_guide》,对于多个load region,会导致产生多个.bin文件,一般需要另外将他们合并。

5. 参考资料

“如果觉得还不错,请我喝杯咖啡吧~”